首 页 机构简介 馆藏介绍 工作动态 政策法规 陇县地方志 陇县党史 陇县大事记 服务指南 利用实例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党史研究 >> 正文
 
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领头雁 --记组建陇县第一个农业合作社的中共党员杨树荣
发布时间:2021-01-08 新闻来源:

 杨树荣,1915年生,陇县城关乡朱家寨村(现城关镇西关村)人,194912月加入农会,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历任朱家寨村互助组组长、初级农业合作社主任、高级农业合作社主任、生产大队长、党支部书记等职。他一生带领全村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,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品德,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赞扬。

    19519月,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,讨论通过了《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》,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。按照中共中央决议精神及省委安排,陇县县委在朱家寨村进行互助组试点,进行示范引路。

朱家寨村位于陇县县城西侧,19497月陇县解放时,全村居住着98户人家,拥有耕地786亩,其中一户地主经营良田380亩,占全村耕地面积的48.3%,五户富裕户占用耕地158亩,占20.1%,而占94%的贫苦农户仅有耕地248亩,占31.6%,土地改革后,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。由于各户的土地、牲畜、农具、资金及劳动力、生产技能和收成各不相同,因而出现了贫富分化。一是缺畜力。全村只有38户有牲畜,62%的农户仅靠自己能力种不了地。二是少农具。全村6户雇农,78户贫农在土改中才分得了耕地,家底薄,无力添置农具,只有靠相互帮工才能解决生产困难。三是缺少农活上的全把式。单家独户难以搞好生产,只得靠亲戚找邻居撒籽犁地种田。为了改变现状,朱家寨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党的方针政策,号召党员带领群众发展生产。

共产党员杨树荣积极联系本村朱宗贤、杨长诸、朱文贤、李炳存、常永仓、朱德玉等农民,在1951年春天组织起了第一个变工组。这个变工组有7户人家(贫雇农6农,中农一户),47.3亩耕地,9名劳动力,2头牛、1头驴,组内实行“各人所有、分户经营,以工换工、联合劳动,不搞找补、用工平衡,各展其长、互相促进”的办法,当年生产得到发展,三十亩小麦喜获丰收,亩产在300斤以上,10亩辣椒平均亩产270斤,玉米、高梁和糜谷产量比单干户多收二三成,有的户栽种的烟叶也获得了好收成。变工组克服了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出现的困难,农作物获得丰收,其它农民纷纷效仿,组织变工组。到1952年春,全村组织变工组12个,参加变工组的农户占到总户数的70%以上。在杨树荣的带动下,到1951年底,全县发展到1520个变工组,参加的男女劳动力有16560多人。

1952年,在变工组的基础上,在杨树荣的来领下,朱家寨村又办起了有12户农民参加的互助组,对劳力、农具、耕畜的互助共用进行评工计分。村党支部组织召开互助组代表会议,扩大宣传,打通农民思想,举办互助训练班,通过典型示范培养骨干。朱家寨村互助组的建立,激发了全县农民的积极性,接着东南区(现东南镇)的苟家沟村的赵德财、八渡区(现八渡镇)的高楼村的王昌等先后办起了互助组。到1952年底,全县农业劳动互助组发展到了4631个,参加互助组的劳动力达63226人,占全县总劳力98810人的74%。互助组的建立,克服了农民分散经营的诸多困难,也是农民的迫切要求。

1953年,杨树荣向全县农民发出开展连环性爱国丰产竞赛活动的挑战书,有许多农民应战。有些挑战应战的互助组采取连环竞赛的方式发动群众,所有参加竞赛的农民群众都想尽一切办法实现增产计划,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。

1954年,朱家寨村种植的58.8亩碧码1号小麦丰产田,亩产比大田增产74.9%,朱家寨村被评为全县丰产村和丰产社。接着,在中共陇县县委的支持下,杨树荣率领村民建成全县首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在朱家寨村杨树荣初级合作社的带动下,曹家湾区(县曹家湾镇)的南坡村、东南区(现东南镇)的苟家沟村先后建立了两个初级农业合作社。

1955年,杨树荣又转办为全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。在合作社中,他严格实行民主管理、劳动管理和财务管理,为全县和宝鸡地区(现宝鸡市)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工作创造了经验。农业合作化后,杨树荣带领全村社员群众掀起了移沙改土,建设家园的高潮,坚决抵制“大跃进”和“人民公社化”运动中的“平调风”、“浮夸风”,第一个在全县成立了大队科研室和青年农场,大搞科学实验,指导大田生产,使人均只有6分地的朱家寨村当年甩掉了缺粮村的帽子,创造了小麦“五肥四水”夺高产的经验,推动了全县小麦增产,受到了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和国务院的表彰奖励。

1970年,杨树荣带头推广种植玉米、高粱杂交品种,使其产量比上年增长3成。1971年,开展麦秋、麦辣间作套种,使170亩麦秋间套平均亩产达到620公斤,超出常产一倍多。

    杨树荣家有21口人,6对夫妇,只住9间房,十分拥挤,他为了不占集体耕地,力排众议,不盖新房。1976年,李家河乡(现温水镇)、河北乡(现河北镇)等地遭灾,作为生产大队长的杨树荣组织动员群众捐助粮食5000公斤,借给河北乡等地粮食2.5万公斤。他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,经常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和道德法制教育。凡本村与子女分居、丧失劳动力的老人,每年由生产队从其子女名下划出200个劳动日,直接参加收益分配,使本村老年人老有所养。他还资助生活有困难的群众治病,亲自拉架子车送病人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。在他的带动和倡导下,村风民风焕然一新。

1977年,杨树荣联合附近大队开展千亩、双千亩、万亩丰产方竞赛活动,促进了粮食大面积增产。同时试种大棚黄瓜,创造了亩产7000多公斤的全国高产记录。他所领导的生产大队曾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县科学种田先进单位。

    由于杨树荣在建立和发展集体经济中成绩卓著,曾先后担任陇县农民协会委员、陇县人民委员会委员、陇县供销联社理事、陇县革委会委员、城关公社党委委员、公社贫协副主席、陇县贫协常委、宝鸡地区贫协委员。并多次被评为省、市、县农业先进生产者、劳动模范、模范干部,七次出席全国、全省农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,两次进京受到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
 1980年杨树荣逝世后,县、社、队三级联合召开追悼大会,600多名群众参加,向他深切哀悼。

版权所有:陇县档案馆(局) 地 址:陇县东大街75号,陇县人民政府大院内。
陕ICP备10202223号

 宝公网安备61032700004号  网警举报